设为首页  |  收藏网址
欢迎访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三亚市委员会网站
当前时间:
搜索
深耕渔业 打造海南捕捞“航母”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4日

──记市政协常委、三亚江海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日沈

在他将高口拖网技术引进海南渔业之前,原来的拖网渔船只能收获低层鱼类,新技术的使用增加了上层鱼类的产量,提高了渔船的生产效益,丰富了渔民的衣兜;

在他建议南海伏季休渔之前,海南还未有人真正意识到保护渔业资源与产业相结合才能促使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伏季休渔这件事付诸实施,有效地保护了南海的渔业资源,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真正迈出了第一步;

在他首次从上海引进八艘远洋渔船远赴乌拉圭开发远洋渔场之前,海南尚未有人试水远洋捕捞业。乌拉圭远洋渔业的实施,是减轻我省近海捕捞压力的示范,也提起了政府对远洋渔业的重视。

他向三亚建议用钢制渔船取代木质渔船,他还建造了全国最大吨位、功能最齐全的加工母船作业群体开发南沙渔场……

他是陈日沈,20多年来,他和他的江海实业在南海这片碧波上驰骋,引领海南的渔业产业走向现代产业化之路。

一种根植于血液的大海深情

若不是看过资料,不会知道眼前这位精力充沛,言谈从容的儒雅绅士其实已是一位50后。预约采访时,正赶上陈日沈出差外地前夕,他随身携带着行李,为记者空出了一段交谈时间。

陈日沈出生于广东湛江,父亲是解放初期当地弃仕从渔的渔业创始人。“父亲是我对事业执着的榜样,后来我咬住大海的‘敢’字文章也是受父亲的影响。”陈日沈说,解放前家乡的村民都只在近海用小网抓鱼,解放后他的父亲打破常规建造了当年当地第一条大船,尝试往深海捕鱼,收获颇丰。正是父亲这样敢为人先的气魄的熏陶,让陈日沈练就了不同常人的胆识和魄力。

“我的奶奶儒家思想很浓,对我影响很大,她教给我吃亏是福,善者结其善,恶者食其恶果,自助天助,求人不如求己,苦尽甘来方为完美人生的理念。”回忆往事,陈日沈感慨万千,他从小被奶奶教育做人要明白事理,分清是非,懵懂中目睹了人事的变迁,这种理念让他一生受益。

“我对渔业和渔民感情很深,后来的方向也就是在这方面做出点事情来。”18岁时,他在家跟随父亲卖鱼,丰富了渔业方面的知识,同时也目睹了传统打渔的艰辛。他意识到自己作为渔民之子,应该在渔业这方面做点什么,探索渔业产业化之路的想法在此已经有了一点根基。

一名闯海人的“敢”字故事

这股闯劲儿从1991年开始与三亚结下缘分。当时,陈日沈从广东来到海南考察水产养殖与加工,见到了三亚的这片蔚蓝海,他一下爱上这个美丽的热带小城,同时也看好这里丰富的渔业资源。

开发渔业从保护渔业开始。1998年春节,他公司的船队在春节后的一个月捕捞1000多吨母带鱼,“这么珍贵的繁殖期,母鱼大量被打捞,以后打什么呢,看着真心疼啊。”陈日沈随后赴京向农业部渔业局建议了南海伏季休渔,这项提议得到渔业局认可。1999年,休渔制度正式施行,南海的渔业资源迈入良性循环。

无论是环保还是产业发展来看,木质渔船都受到限制,同时钢制渔船捕捞能力较强,当时海南的第一支钢质渔船船队就是陈日沈引进的。在三亚的时间久了,陈日沈发现当地还在建造木质渔船,于是他以提案方式建议市政府建钢质渔船取代木质渔船,钢制渔船由此进一步推广开来。此举的意义在于,以独特的眼光对一个产业进行了深远思考。目前,建造木质渔船已被世界环保组织抗议,也为我国远洋政策所限制。

“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由于远洋捕捞资格门槛高,民营企业鲜少涉足,海南远洋渔业处于空白,2002年,陈日沈从上海渔业公司引进八艘远洋渔船远赴乌拉圭,开发远洋渔场,填补了海南远洋渔业的空白。

2005年,达维超强台风把停泊在三亚港外的船舶掀到岸边搁浅打沉,江海公司4000吨级的加工母船也被打沉在码头。当时海南没有如此大吨位船舶的打捞设备,陈日沈不等不靠,靠公司自身的力量,利用减压浮力原理硬是把这艘巨轮起浮恢复正常。同时,他还不吝施救,采用同样的方法将三亚港其他搁浅的船舶起浮。

陈日沈说,跟着别人的脚步走总感没有自己的方向,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须具独立之精神及前瞻意识,要敢于人先。正是凭着这股闯劲让他做成了海南海洋捕捞业的几件颇具影响力的事情。

面对荣誉,陈日沈谦虚地说,不管做到什么程度,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前进。作为一个人,能为社会做点事情是应该的。“我的事业也谈不上多大,慈善和社会贡献更是谈不上。我钟情渔业,希望为它做点事情。”陈日沈说,海洋是一个大舞台,他在全省海洋渔业研讨会上的发言开宗明义二十一世纪是海洋世纪,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财富,这篇发言材料后来被评为省优秀论文。他对海洋渔业情有独钟,希望通过对产业化的研究给渔民的后代一点方向。

访谈中,陈日沈一再强调企业的责任,在他看来,现代技术产业已经来临,企业必须把渔民都带动起来,用新型的产业化接纳他们,三亚港有相当部分破旧小渔船的渔民没有田地,没有别的生存技术,只能靠近海生存。“我做过调查,基本上两夫妻一年在船上的收入不超过2万,不但不稳定而且很艰苦。”因此,企业的带动是关键,政府的扶持也很重要。

他最希望渔民可以融入这样的群体,利用群体经济改善生活,为子女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这样渔民的下一代就会有改变,“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2011年,他的一篇关于促进三亚渔业产业发展,清理三亚港的提案被列为优秀提案。

江海一号船员这样评价陈日沈,“他掌握了海洋作业的各种专业知识,会很耐心地为员工们解释诸如打捞后怎么加工处理各类鱼等各种细节,他非常平易近人,跟渔民的交流也很好,大家很服气。”

一条赴南沙作业的产业化道路

如今,陈日沈正致力于“公司+渔民”“公司+渔船”的产业模式开发南沙渔场,他希望在这条产业化道路上越走越宽。

今年5月6日,江海一号母船作业群体从儋州白马井起航,这支由江海一号、江海渔运一号、两艘快速拖救船、一艘航速40节巡航救助快艇,以及30艘群众渔船组成的浩浩荡荡的船队,被编成了一个雁飞状队形,以江海一号为领头雁,航线直指曾母暗沙。

最值得一提的长108米、宽15.2米、高13.8米的母船琼三亚F8138(江海一号),是陈日沈所经营的江海实业斥资6000多万元改造的大型渔业综合船,该船集快速冷冻、冷藏、保鲜、供水、供油、维修服务、市场运销等功能为一体,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渔船。其日速冻加工可达300吨,日制冰50吨,日制淡水120吨,日烘干20吨,冷藏2000吨,贮油1000吨,贮水1500吨 ,贮冰300吨,保鲜200吨,装载50艘作业小艇,可配套200艘群众渔船。船上设有医疗室和检验室,加工设备及工艺流程经国家QS认证。

南沙渔场远离陆地,单靠渔船往返耗时耗油,鱼货质量难保证,渔民也难收获理想的经济效益。母船江海一号可为渔船提供各种补给和保障,这种群体作业模式提高了渔船捕捞生产经济效益,也调动了渔民赴南沙渔场生产的积极性,由此可实现南沙捕捞船队的常态化生产活动。

陈日沈告诉记者,未来,公司还将投入更多资金建造更大吨位的母船作业群体,采用“公司+渔民”、“公司+渔船”的产业模式,带领群众渔船开发南沙渔场,让渔民真正得到好处。他希望让加盟到江海一号母船作业群体的渔民可以在陆地安家,由此带动社会主义新渔村的建设,实现渔民的“中国梦”。

在让渔民得到好处这点上,从本次出海的细节便可看出:与江海公司签订合同加盟到江海一号作业群体的渔船、渔民均有享受优惠待遇,其中无偿提供伙食,油优惠500元/吨,此外,江海公司还按产值的2%设置南沙风险基金。

其实,早在1998年,江海公司便提出过“公司+渔民”的产业模式开发南沙渔场,在多年的试验和渔场资源调查后确认开发南沙渔场是有潜力的。“确定了开发南沙渔场的目标,就要为之不懈,尽快做好现代渔业产业化,为海南渔民兄弟闯出一条新路子。”这是陈日沈的愿望。

一份不能推却的责任和梦想

作为三亚市第四、五届政协委员,第六届政协委员、常委,他勤学勤思,利用自己专业上的优势对三亚渔业发展建言。2012年1月向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开发南沙要选好产业模式的建议》,该建议是关系到国家开发南沙的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新课题。

此外,他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思考三亚的法制建设、经济建设方面的问题,向政府提出若干富有建设性、具有参考价值的议案,他在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第399号提案中提出《三亚市旧城区不宜建高层商住楼》的建议,阐述三亚旧城的规划和新规划定位。陈日沈认为,旧城区再开发高层房产,势必造成原有交通秩序的混乱和功能失衡,应把旧城区留作本地市民生活区,予以保留。高层商住、高级旅游点应向三亚东西两翼拓展。该建议被市政府采纳作为新总体规划的参考,《三亚市旧城区不宜建高层商住楼》获优秀提案。

陈日沈告诉记者,理想状态下,他的现代渔业产业化项目——母船作业群体的发展思路将最终实现捕捞生产产业化,经济运行集约化,劳动分配群体化,居住环境城市化,社会保障公共化等目标,“这就是我的渔业梦。”

“睡觉之前也会动脑筋想想,要怎么去把事情做得更好,尽快实现我的目标。”陈日沈闲不住,他仍在行动,仍在为这片蓝色的海洋心动,作为一个执着的闯海人,一身闯劲儿的他正在续谱渔业产业新篇章。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三亚市委员会    地址:海南省三亚市榆亚路1号
技术支持:三亚传媒影视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 www.sanyazx.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琼公网安备 4602030200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