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网址
欢迎访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三亚市委员会网站
当前时间:
搜索
关于“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言献策专栏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04日

编者按:在10月10日市政协六届十三次常委会议上,6位市政协常委、委员和民主党派代表紧紧围绕“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心议题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这些意见建议全文刊载如下:

强化基层社会管理,推进农村社区化改造

市政协常委、民革三亚市委员会主委 符凤莲

建议:加紧编制包括“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模式在内的全市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建立健全农村社区管理机构,创新城乡社区自治制度,通过建立服务站(点)的方式,提供社区化服务;促进农村社区居民市民化或职业化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城镇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农民融入城市的过程。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直接关系到三亚国际旅游城市建设,也关系到我市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因此,在全市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撤镇设区工作同时,进一步推进包括强化农村基层工作社会管理、完善农村社区化改造等工作内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市建设世界级国际滨海旅游城市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根据2013年统计数字显示,我市现有户籍人口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9万,占户籍总人数的50%,全市现有92个行政村和村委会。强化农村基层工作社会管理,推进农村社区化改造,以人为本地让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使农村变社区,让农民变居民,这应是的三亚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

一是强化农村基层工作社会管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全市城镇化体系的重要基础性环节。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在全省新型城镇化探索过程中,成为较好的实践范例。然而在传统的城镇体系建设中,我市主要由市、乡镇(区)、村委会(居委会)3个层级来进行,依据这种城镇体系展开工作,不仅城镇化建设不够精致、特色不够鲜明,还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农业和农民这个城镇化的基础和主体,加上我市是典型的城市带农村经济发展格局,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不均衡,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城镇空间的优化和功能的提升,从而导致城镇化水平不高。

二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实现新型农村社区的重要途径。无论是从生产方式上还是从生活方式上看,新型农村社区既可以通过促进农村人口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既为农业现代化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市场,也使进入社区的居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并逐步变成产业工人成为可能;又能够按照“城乡发展统筹、聚居人口适度、服务半径合理、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等原则进行规划建设。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从农村和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不仅享有充分的就业和完全的市民权益,更有充分的参与并参加农村社会基层管理以及社区改造的权益。他们就地城市化,是社会公平公正的体现。他们权益的享有,能够达到扩大消费、带动农民增收、降低社会管理成本等多重功效。

三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就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强化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我市农村村庄不仅比较分散,而且大小不等、规模不一,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任务艰巨。而新型农村社区则为城镇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搭建了平台。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不仅能够实现人的集中居住和产业集约化发展,还可以大幅度减少村庄占地面积,让农村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拓展,使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真正成为可能。这样可以通过人口集聚产生的规模效应,降低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成本。而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服务功能的提升,反过来又可以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向新型农村社区集聚,从而进一步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就此,本人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就现阶段而言,关键就是要借国务院批准三亚撤六镇设四区之东风,握行政区划体制改革之“尚方宝剑”,紧紧围绕《海南省2014年重点改革工作方案》和《三亚市80项改革事项归口划分清单》中明确的“加快实施三亚撤镇设区,推动农民变居民、农村变社区,完善国际化滨海旅游城市功能”之工作任务,抓住强化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化改造这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牛鼻子,切实把三亚作为一个世界级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城市来规划、建设、管理,实现城乡融合、城乡共荣。建议如下:

一是建议加紧编制包括“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或“一村一社区”“多村一社区”“一村多社区”模式在内的全市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明确以新型农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基础、社区管理服务站为依托、社区综治为中坚、各类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新型农村社区服务管理格局。

二是建议建立健全农村社区管理机构,创新城乡社区自治制度。建立村(社区)党支部为领导机构、村民议事会(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为议事机构、村委会(居民代表常务会)为执行机构、村务(社区)监督委员会为监督机构的新型基层管理模式。试点开展、全面铺开地完善城乡统一的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注重城乡制度的借鉴与衔接,将新改造的农村社区纳入全市城镇社区管理范围,按照全市统一标准,进行城乡社区财政经费拨付,以及机构设置、工作人员、服务设施配置;探索建立城镇社区与农村社区结对建设、互相交流的体制机制。

三是通过建立服务站(点)的方式,提供社区化服务。建议以政府供给公共服务方便性和有效性为准则,以公共服务下沉为切入口,建立以农村人口较为集中的大自然村为中心社区。鼓励设立农村公共服务站,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的社会机制和市场机制;整合城乡社区公共资源,除警务室、卫生站以外,各单位各部门在社区设立的其他站(室),原则上全部纳入社会公共服务工作站;建立以专业工作者、志愿者和市场化人才“三位一体”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全面提升农村社区的服务工作水平。

四是建议促进农村社区居民市民化或职业化。即将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重点落在引导农民身份转化。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基层社会管理越来越要强化农村社区居民市民化或职业化的身份转变。为此,一要加强分散的、经济落后的、或已经陷于空心化的村落社区集中整治,改善其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二要大力推进土地流转,鼓励种田大户或企业到农村经营农业生产;三要化解农业生产的老人化、妇女化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无人种田隐患,大力培育有知识、懂管理、会经营的职业农民或新型农民,即市民化农民。

发挥三亚独特优势,建设绿色新型城镇

市政协常委、致公党三亚市委员会主委 方里  

建议:高起点规划,全方位完善,将村落改造成旅游资源;发展都市观光休闲农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农民实地不失利、不失业、不失权。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精神,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指出海南的城镇化建设要“适应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方向,走以产兴城、设施配套、宜居宜业、特色文化鲜明的城镇化之路”,三亚市第六次党代会也提出了“多措并举,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全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工作目标。三亚的城镇化建设应与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相结合,充分发挥三亚的独特优势,建设绿色城镇。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高起点规划,全方位完善,将村落改造成旅游资源。三亚具有独特的村落景观形态,要推进具有三亚特色的城镇化,就要挖掘、保持三亚村落本身的建筑、民俗、文化等风情风貌特色,避免将城镇化搞成千村一面的“造城运动”。

1.实现村落改造景观化。要注意保留、吸取具有本土文化、习俗等特色的村落元素,将村落改造景观化,使三亚村落的特色建筑成为新时期城镇化建设的风景线。可以考虑按照宜散则散、宜聚则聚的原则实现,可采取“农户出资、政府补贴”的方式进行。例如在山区黎苗族聚居村城镇化过程中,可以突出具有山区黎苗文化特色的“船型屋”元素。船型屋是海南省黎族和苗族古老的民居形式,流行于海南的黎苗族聚居区,因其用红、白藤扎架,屋顶上盖以厚厚的芭草或葵叶,呈拱形船篷状,故而称为船型屋。我们在对黎苗族聚居区进行城镇改造过程中,要借鉴吸收“船型屋”圆拱造型、架空结构等优点,赋予其黎苗文化内涵,以增强黎苗同胞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滨海村落改造时,可以突出具有渔村特色的房屋建筑,三亚河西区西岛社区的珊瑚房。古色古香,通体由珊瑚灰岩砌成,是西岛渔村历史的见证。但在西岛社区发展过程中,这些具有渔村特色的建筑越来越多地被拆掉,这是对西岛乃至三亚特色的抹杀,不利于三亚旅游城市的长远发展。

2.实现基础设施城市化、配套设施现代化。实现“以人为核心”城镇化的关键是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应在城镇化过程中实现基础设施城市化和配套设施现代化,而不仅仅是将村民搬进高楼那么简单。要以城市道路、文体娱乐、医疗服务、水电供应、网络覆盖、有线电视覆盖等生活设施标准来完善乡村基础建设和配套设施,能提高居民生活的舒适度和幸福感。

3.注重保护村落生态环境。三亚具有得天独厚的热带森林、海洋、沙滩等资源,这是三亚发展的“生命线”。在建设绿色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保护村落原有的湿地、山林等生态资源,并依托这些生态资源,开发新的景观、景点。

4.注重土地集约化开发使用。在建设绿色城镇化过程中,应对乡村土地严格监管,将村庄面积较大、村民居住较分散的村落进行整理,把整理出来的建设用地,用于开发经营,盘活土地资源,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实现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变。

二是发展都市观光休闲农业。根据三亚市第六次党代会的部署,结合三亚目前“撤镇设区”的契机,在特色城镇建设上,可以通过整合三亚城市近郊农业资源,走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都市观光农业发展之路。

1.规划建设都市观光农业区。可以考虑利用近郊的芒果园、荔枝园、香蕉园、瓜果大棚、蔬菜基地等农业资源,建立免门票、开放式的都市观光农业区,通过让游客和市民体验采摘瓜果蔬菜等收费活动,规范引导观光区建设和衍生服务业的发展。在近郊土地比较富余的乡镇,规划建设都市观光种植区,吸引高端游客和都市白领到此进行短期或长期的租赁种植,从中收取土地种植租赁费和农户日常管理维护费用。

2.制定特色乡村自助游路线。在具备良好的硬板化道路交通条件和生态资源的远郊村,通过建设自行车骑行驿站、野炊露营度假营地、特色纪念品销售点等方式,制定特色乡村自助游路线,以旅助农、以旅富农。

3.利用新媒体加强宣传引导。要积极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建立三亚都市观光休闲农业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宣传,引导本地市民和外来游客前来观光休闲。

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农民失地不失利、不失业、不失权。

1.进一步加强社会养老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要借助三亚撤镇设区的机遇,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和各村医疗服务人才培训、配备,稳步推进三亚城镇社会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和养老医疗机构建设。

2.统筹城乡教育。要借助三亚撤镇设区的机遇,将乡村学校纳入市区教育管理体系,更加具体直接地加强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等硬件和师资力量等软件的建设,统筹城乡教育平衡发展。

3.构建农民就业体系。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通过奖励职业培训、产业中培训等各种有效方式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增强农民的自主就业和创业的能力,培育新型农民;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和扶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依托乡村旅游产业,开发提供更多旅游服务型岗位,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通过旅游引导,建设风情小镇

市政协常委、三亚大小洞天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孙冬

建议:依托海棠湾国家海岸的总体规划,结合旅游景区文化来建设特色风情小镇;充分吸收其他地区风情小镇的现金设计理念和管理经验;注重“本土风情”与特色文化的再次融合、以持续稳定的就业造福当地百姓。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目前,根据地域和区域不同,国内各省、市都在纷纷制定和采取不同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对于三亚,我们也要根据自身地域特色和区域资源,规划和建设属于三亚的新型城镇化。那么,对于三亚各大旅游景区周边的乡村,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如何能够在高质量的城镇化标准下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通过旅游引导,建设旅游风情小镇就是一条切实可行之道。而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且真正致富于百姓的旅游风情小镇,还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和进行综合规划。

一是依托海棠湾国家海岸的总体规划,结合旅游景区文化来建设特色风情小镇。我市海棠湾规划建设有9个风情小镇,已基本建成林旺北风情小镇,与其相隔不远的龙江风情小镇也即将完工。吉阳、凤凰、天涯等都已规划建设并开始风情小镇。根据海棠湾已建成和即将建成的风情小镇可以看出,此类风情小镇属于惠民工程,主要用于改善当地居民居住情况。而对于旅游景区周边的乡村,在规划建设旅游风情小镇的时候,可以根据旅游景区总体规划,结合景区独有文化,打造融合景区特有文化的风情小镇。

对此,可以考虑两种小镇模式:一种是作为旅游景区的补充。以旅游景区文化为依托,或者强调功能性,填补旅游景区未能满足的一部分市场空白;或者强调特色性,强化旅游景区人文环境和整体感受度,最终与旅游景区相结合,形成一个旅游功能完善、感受力强的旅游目的地。如位于江南第一水乡——古镇周庄入口处的“爱渡风情小镇”,是一个以爱为主题的融合禅意时尚的人文休闲小镇,其实质是一个大型旅游休闲观光商业中心,以情景化、体验化为特色,融合吃、住、行、游乐、购物、娱乐为一体,以其现代时尚的建筑风格与古镇形成古今强烈对比,设计理念源意衬托出古镇的历史风貌,给到达古镇的游客现代化的全新感受,为古镇旅游业注入新鲜血脉,对古镇旅游起到了很好的补充。另一种则是独立于旅游景区,以旅游景区文化为基础,结合本土特色文化,形成主题性风情小镇。如位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的“木鱼镇风情小镇”。小镇在美丽的香溪源头,景色清幽,是神农架林区的旅游接待中心镇。小镇的建筑风格极具特色,古朴、简约、自然。其风格、色彩和造型不仅体现了当地的民族特色,甚至还有江南古街民居的影子。木鱼镇周围景点密布,有包括“国家5A级景区神农架生态旅游区”在内的众多景区,是神农架林区的经济重镇、旅游接待中心及对外开放的“窗口”。

无论是哪种模式,目的都是促进旅游景区和周边区域和谐发展,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实现共赢。

二是充分吸收其他地区风情小镇的先进设计理念和管理经验。旅游风情小镇,有观光小镇,如哈尔滨太阳岛景区的俄罗斯风情小镇;有休闲购物小镇,如天津的佛罗伦萨小镇;有度假小镇,如澄迈的福山咖啡风情小镇;也有兼具旅游和居民生活功能的集散小镇,如江南水乡的乌镇、西塘等。无论是自然资源依托型、行业依托型,还是新旧城类型,我们在进行设计规划时,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做好市场调研和比较分析,学习其他地区风情小镇先进成功的方面,比如文化定位和本土特色文化的结合,市场定位和本地市场细分等方面的思路和规划设计;避免其不科学、不规范的方面,比如短期和长期利益的失衡、本土特色文化的遗失、过度模仿等各种问题。

琼海市博鳌镇,是海南著名的“十大文化名镇”之一。因其区域内融江、河、湖、海、山麓、岛屿、椰林、沙滩、温泉等资源精华和享有世界吉尼斯记录的“玉带滩”自然奇观,被誉为“天堂小镇”。凭借着亚洲论坛的机遇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博鳌定位于会展会务和旅游接待,充分把握市场趋向。每年一届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以及各种商务会议,使得博鳌小镇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魅力。

我们只有充分吸取精华,摒弃糟粕,才能建造出在众多旅游风情小镇中可以独树一帜,在来往游客心目中可以长久回味的风情小镇。

三是注重“本土风情”与特色文化的再次融合。目前,国内各地都在建设各种风情小镇,很多以意大利、瑞士、法国等异域风情为主。但是对于三亚,一方面文化旅游比较薄弱,另一方面异域文化也不浓厚,如果盲目克隆异域风情小镇的建设,不但会失去原有的本真,而且最终可能会导致四不像的结果。所以,在建设旅游风情小镇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加强调本土风情,深度挖掘本土文化,打造独一无二的风情小镇,不仅能够很好地体现不同的风情特色,而且有助于强化文化旅游。此外,在打造本土风情的小镇时,因为部分特色文化的基本内涵是相通或不是某一区域所独有的,可能会出现特色文化雷同,因此我们不仅要强调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融合,更要强调与特色文化之间的再次融合。对于再次融合,具体可以从小镇的空间构架、组成元素上加以设计,比如客栈、餐厅、路标等节点元素,或者特色建筑、特色活动等有形或无形标志物,最重要的就是能体现出属于自身的风格和形态。

四是以持续稳定的就业造福当地百姓。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建设旅游风情小镇,游客是动力,居民是根本。在满足游客需求的条件下,如何最大化地造福百姓,使当地居民生活实现真正的城镇化,主要还是要创造稳定的就业环境,这也是城镇化面临的最大挑战。稳定的就业环境,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考虑。客观方面,强调外在就业环境,建设符合区域生活形态和生态系统的经营环境有利于提供本地就业机会;主观方面,主要是人文环境,要注重提升居民素质教育和提供相应的专业指导。此外,可以根据旅游风情小镇的模式特征,从城镇化的聚集效应和辐射能力角度出发,发展生态农业、渔业等作为支撑风情小镇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依托。

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特色区镇

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民宗委主任 陈斌

建议:要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制度,让当地百姓享受到保护森林生态的效益,从而达到建设美丽山区乡村的目的;突出民族特色,展现民俗风情和韵味;体现地域特点为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更加卓越更加和谐的三亚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今年7月份,市政协副主席庄琼菊率领由部分政协委员,市林业局、农业局以及吉阳镇罗蓬、红花村委会相关人员组成的考察团,赴我省琼海、琼中等市县考察学习建设“美丽乡村”的先进经验。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我们感触很深、收获很多。结合考察成果,对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作了一些思考,跟大家交流。

一是必须注重生态保护,保持和恢复三亚山区生态原貌。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手段;建设美丽乡村,则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注重通过生态修复、改良和保护等措施,使农村保持和重现优美的自然景观。

琼海市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坚持走“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就地城镇化”的路子,以创建“国家农业公园”作为城镇化中统筹乡村发展的重要手段,不断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各种功能配套设施,促进了农村协调发展,使这个“国家农业公园”真正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琼中县的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居全国第四位,先后建成了和平镇林田村乡村生态公园、新民村全国生态文明示范村,长征镇牙绿溪、绿园两大乡村主题公园。

育才镇、凤凰镇的高峰工作站是我市黎苗聚居地,也是我市江、河、溪流的发源地。拥有茂密的热带雨林,黎苗村寨就散落在山脚下、森林中,形成山中有村,村后有山的特点。这是祖先留下来的风水宝地,不但不能过度开发,而且要保持和恢复生态原貌。要从现在开始,实行全面的封山育林,大力推广种植海南稀有名贵树种,如黄花梨、沉香、母生、坡垒等,在每个山村周边、房前屋后、村道田边等空地种植经济价格较高的椰子、槟榔、龙眼、菠萝蜜、花卉、南药等,使山林、村庄连成一片。同时,可以在果林地养殖蜜蜂、本地猪、野山鸡等。既能调节气候、涵养水土、美化环境,又能增加当地黎、苗族群众的经济收入,还能把育才镇的抱安、青法、明善、雅亮、雅林、南塔和凤凰镇的扎南、抱龙等村庄,作为我市以抱龙林场保护区为中心的生态保护区来建设。要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制度,让当地守护着山林的黎苗同胞享受到保护森林生态的效益,从而达到建设美丽山区乡村的目的。

二是必须突出民族特色,展现民俗风情和韵味。琼中县以黎苗风情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建成了红毛镇什寒村的“奔格内”黎苗风情乡村,该村荣获“最美中国乡村”的称号,浓浓的黎苗农家风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休闲旅游。

三亚市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尤其是黎族,已经在海南岛上生活了几千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风情。我们可以对黎族民居进行改造,展现黎族传统建筑特色。建议把凤凰镇槟榔河两岸的黎族村庄打造成高品位的黎族民居村落;城市郊区的鹿回头、临春、海螺、东岸、干沟等村庄,在城市扩建、拆迁、改造等过程中,请民族专家参与新建建筑的规划和设计,力争把黎族民居的建筑风格体现出来,将这些地方建设成为有黎族风格建筑特色的风情小镇;城市近郊吉阳镇的红花、罗蓬,凤凰镇的梅村、桶井、水蛟,天涯镇的文门、过岭、华丽等村庄,自然生态环境比较好,可以在原有的民居上进行改造,注入黎族文化和黎族传统建筑元素。位于解放四路延伸线的回新、回辉两村,是我省独有的两个回族村。回族群众的生活和环境中充满浓厚的伊斯兰文化特色。建议在对道路和村庄进行改造时,在设计理念上要以中亚、土耳其等地的伊斯兰建筑风格为主,融合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造型的建筑特点,如金色或绿色的球型殿顶、高耸的柱式塔楼、尖拱门以及沙漠黄和绿白相间等色彩,把解放四路延伸线经回新村到回辉村建设成一条回族群众聚居、宗教场所集中,具有浓郁伊斯兰特色的回族风情景观街。

经过建设改造,把市区周边的乡村通过绿色慢道联接在一起,即能与市区现代化的高层建筑交相辉映,又能展示三亚别样的民俗风情和韵味。

三是必须体现地域特点,为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美丽乡村”建设除了要保留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野趣外,还要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要挖掘、利用当地的历史古迹、传统习俗、风土人情,为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既提升和展现乡村的文化品位,也让绵延的地方历史文脉得以有效传承。

琼海市中原镇南洋风情小镇,实行以镇带村战略,促进了东南亚风情村和绿色慢道建设;万泉镇凡是新建的建筑都必须以万泉河沿河两岸民居风格元素为主调,在风格、材料、色彩上都体现原有的风格,使整个万泉水乡的建筑格调达到和谐统一,给人有种返朴归真的感觉;谭门镇南海风情小镇,以谭门中心渔港港区景观、镇区道路景观、贝类工艺加工、海鲜交易场所等构成了自己独特的渔乡风情;博鳌镇则大打“博鳌亚洲论坛”永久性会址的牌,把琼海的民居文化、渔民文化、下南洋文化、万泉河文化以及现代时尚休闲元素巧妙结合,打造出一个舒心、闲适的天堂小镇。

我市海棠湾风情小镇的建设,要注重把生态文明、传统建筑、民族特色、海洋风情等全面融入建设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镇建设运营模式。崖城至今仍保留有古镇区、万代桥、迎旺塔、水南村、保港、晒经坡等337处历史建筑,是海南岛南部历史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古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开发建设和挖掘保护过程中,要坚持结合各朝代的建筑风格,将古城骑楼街、古城南门广场、崖州古城墙和保平村古建筑、古城东门街、轿夫街、打铁街、孙庙、关帝庙、同善堂以及崖州州衙仿古园林等遗址进行修复,修旧如旧,最终把崖城打造成为古崖州风格的小城,成为我国最南部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展示廊道,以体现出古代与现代相融合,客人到了崖城就如同回到了古崖州,如此崖城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才名符其实。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促进城乡医疗卫生协调发展

市政协委员、农工党三亚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孙波

建议:做好市、镇、村三级医疗网络发展规划;提高认识,明确乡镇卫生院为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地位;建立和完善全市114个村卫生室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卫生城乡一体化是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自2011年起,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亚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三亚市2012-2015年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等规定,市政府把推进医疗卫生城乡一体化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完成情况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体系,我市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2年末,全市有体制内综合医疗机构4家(不含部队医院)(床位约2300张),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3家,乡镇卫生院11家(床位约238张)。体制外专科医院5家,诊所、卫生所、医务室等251个,农村卫生室114个。

但是我市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如城乡医疗机构就医总量差距较大。市区4家综合医疗机构在2012年门诊总量和住院总量分别为 151.5万人次和6.2万人次,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门诊总量和住院总量分别为64.4万人次和0.66万人次,说明我市农村的多数病人都到城区就医,充分证明我市的医疗卫生社会事业城乡距离在不断加大。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短缺。2013年末,我市注册村卫生室114个,乡村医生117人,平均每千农业人口拥有乡村医生为0.58人,低于全省0.60人的平均水平。其中大专学历仅10人(8.6%),中专学历83人(71.6%),其他人无专业学历。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14人(12.1%),其他有乡村医师资格的是卫生员。乡村医生还另外承担了预防、保健和健康宣传等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40%的工作量,因此很少有机会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很难达到“全科医生”的标准,无法满足基层卫生医疗的工作需求。

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失衡。按原卫生部配置标准,我市4家综合医院和11家乡镇卫生院现有的床位配置,其建筑面积基本满足要求。而村卫生室在建设上明显落后,如按我市规定的120平方米标准化建设村卫生室计算,目前仅有9个村卫生室符合标准,全市105个未达标卫生室建筑面积缺口约5316平方米。我市村卫生室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设备短缺,短缺率达72.53%,其中以吸痰器、出诊箱、应急照明灯、氧气包短缺率较高。

因此,市委、市政府应高度重视我市医疗卫生城乡一体化发展,把它作为今后我市着力推动的主要工作之一。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是做好市、镇、村三级医疗网络发展规划。各级政府部门要明确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功能定位,根据国家卫计委颁发的《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关于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意见》及我市《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亚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做到规划一体化,保证城乡医疗机构建设用地。

二是提高认识,明确乡镇卫生院为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地位。要建立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全额购买的机制,不断提高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效率;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和合理补偿相结合的制度,推进按人头拨付经费向按业务量、按工作绩效核定经费转变。

三是建立和完善全市114个村卫生室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将农村卫生室公益性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统一支付,并随着我市的经济增长逐步提高工资标准。

四是建立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制定灵活政策,适当降低人才引进“门槛”,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与省内医学院校合作定向培养以全科医学为主的农村医疗机构急需人才;规定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在市区4家综合医院录用工作之前,必须有在乡镇工作1-2年的工作经历;建立灵活的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考核机制,有效防止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失。  

新型城镇化应从“绿色公共出行”开始

民盟三亚市委员会

建议:加强对公共交通有限发展战略重要性的认识;把公共交通建设融入城市规划体系;建立有效和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采取以公共优先、多种交通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支持城市交通健康发展;建立规范的政府公共财政补贴制度和市场补偿机制。

近几年来,在三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平稳较快发展的过程中,我市城市公共交通线路、车辆、站点等基础设施和投资明显提升,市民、游客公交出行比例显著增加,这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对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视。但由于我市市区路网建设还不够完善,道路资源分配不够科学,公交线路设置不够合理,市区万人拥有公交车率还未达到国家标准,市民、游客面临乘车难、出行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在我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提高城镇化质量,改善城市运行效率,有效处理好城镇化条件下快速出行的问题,就必须建立起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从三亚的城市定位和资源特色来考虑,就是要大力发展“绿色公共交通”。

建议如下:

一是要加强对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重要性的认识。国务院多次发文,强调“公交优先发展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将公共交通发展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首要位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积极推进新建综合客运、货运枢纽站的相关工作,推进智能公交系统和公交首末站、换乘站、候车亭建设,健全区镇一级公交网络”的工作目标。这对促进我市公共交通发展、提高我市公共交通的整体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还要将公交优先发展进一步提升到城市发展的战略层面,将公共交通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公共交通才能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二是要把公共交通建设融入城市规划体系。城市规划(包括总规、详规、区域规划等)要整合交通体系规划、公共交通专项规划、轨道交通(有轨电车等)规划等规划和研究成果,处理好公交优先和土地使用的关系,构建绿色、节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交通体系。特别是在近期城市改扩建和发展的交通建设中,充分贯彻公交优先,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上向公共交通倾斜。

三是建立有效和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目前市民、游客出行需求与公交供给不足矛盾突出,景区、机场、火车站等公交线路及车辆较少,与市中心难以连通,部分线路高峰期十分拥挤,市区公交存在路线长、车辆少、候车时间久、布局不合理、换成不方便、存在公交盲点和有些线路收班时间过早等现象;各条线路缺乏统一规划与管理,造成公交线网布局剖裂,结构性问题突出。除了科学合理规划路线和布置站点外,还要为乘客提供有效、安全、可靠、舒适的服务。同时,希望通过政府有意识地扶持来降低公交票价,使公交出行的“性价比”超过自行车、电摩、小汽车等交通工具。公交降价,不仅给市民带来切切实实的便利,还将使城市的交通结构趋于完善。以南京为例,南京2008年起计划通过三年努力,将公交出行率从当年的18.6%提高到24%。除了完善各种公交设施,降低票价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对此有关专家算了一笔账,南京一天市民出行1400多万人次,公交出行率提高5.4个百分点,约增长近70万人次的出行量,这全是从个人交通工具“挖”来的。对于三亚市民出行,应鼓励大家刷卡出行,将公交卡分为几类,本地卡、特种卡(老人、学生、教师、军人、残疾人)、旅游卡(此卡针对外来游客,可以以盈利为目的),取消磁卡操作过于复杂的返利模式,开启当下刷卡当下优惠等便民措施。以北京为例,公交卡成人4折,学生2折;山西太原为例,成人卡5折,学生卡2折。

四是采取以公交优先、多种交通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支持城市交通健康发展。仅靠公交一种出行手段,还不能彻底整治和缓解交通拥堵问题,还需要加入公路交通管理、轨道交通管理、自行车和步行管理等。例如大力发展纯电公交系统(绿色公交),那既符合“绿色标准”,又能成为我们三亚城镇化过程中一大出行与旅游特色。北京、杭州、长沙等市在此方面有不错的经验;轻轨系统北京或重庆模式可以借鉴;自行车系统可以参照太原市对于公共自行车的管理方法。还可以通过改善自行车和步行环境,加强换乘枢纽规划建设,倡导周末无车日等手段来支持公共交通健康发展。

五是建立规范的政府公共财政补贴制度和市场补偿机制。政府部门要制定鼓励公共交通发展的经济政策,将公共交通发展纳入民生工程和公共财政体系,对于政策性亏损,跑冷线、长线以及实行低票价造成的经济损失,政府要承担责任,给予全额政策性财政补贴,从而减轻企业的经营压力,维持企业正常运营。还要有规范的市场补偿机制。通过完善的公交体系吸引客流,城市另一个“收获”是刺激新城发育,使城市布局更加合理。“地铁建到哪,城市扩到哪”,地铁沿线往往楼盘价格飚升,公交车同样如此。有专家称,城市偏远小区和新区通过公交先行,开发热起来后,公交低价的损失和城市在土地和房价增值上的巨大收益相比,简直“微不足道”。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三亚市委员会    地址:海南省三亚市榆亚路1号
技术支持:三亚传媒影视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 www.sanyazx.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琼公网安备 46020302000015